ERP变革是多方面和多因素的,今天在这里简单的从四个方面与大家畅谈。 |
一、管理思想的变革
管理思想的变革 ERP在企业应用后,ERP系统的电子业务流程取代当前业务流程,与ERP所蕴含的管理思想融为一体的电子业务流程迅速作用于当前企业管理,推动企业管理思想的变革。管理思想变革的基本层面表现在企业管理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透明化、一体化、科学化。在更深的层面,表现在企业管理模式由单一企业竞争模式转向供应链竞争模式。
1.企业管理通过ERP系统被强制性地推入标准化与规范化的轨道。传统企业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常常是部门之间各说各话。在基础资料方面表现最为明显,如同一种物料,在生产、采购、库房、财务等部门就有多种不同命名。对于客户、供应商等资料,财务与业务各有一套,而且划分标准也不同。标准化程度低,使部门之间沟通与协作困难重重,信息处理与传递的效率非常低。ERP应用后,各部门共用的是同一个ERP平台,而同一个ERP平台只有一套企业标准,因此企业被强制性推入标准化轨道。在管理规范方面,国内很多企业并不缺乏,甚至很完备,但往往形同虚设,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日常性监督缺失;二是领导们游离于规范之外。正当领导们呼风唤雨、自鸣得意时,企业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为他们的行为已经摧毁了规范的威信与执行力,沉重地打击了员工们的士气。ERP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企业的上述状况,使管理走向规范化轨道。因为ERP系统在研发过程中就已经融入了众多优秀企业的管理思想,在实施时又将行业及企业管理特色融入其中,其本身就是一个规范化系统。通过ERP处理业务时,必须符合系统中已融入的管理规范,与规范相一致的,系统就受理;与规范不一致的,系统就拒绝受理。不论业务对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在ERP面前一视同仁,均采用同一标准、同一流程。
2.管理精细化。传统企业由于管理粗放,整个制造过程宛如一个黑箱,主管生产的领导只知道源头投入了多少原材料,最后产出了多少成品,而对中间损耗的详情并不清楚。ERP具备管控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能力,使生产过程中每一层次的物料及生产线上的每个环节、每个责任人、经营环节的每一个单据都处于受控状态,实现了企业管理精细化。
3.信息透明化。在传统企业中,由于信息不透明,部分中层管理者为了自身利益,经常做一些欺下瞒上的事情,报给领导的全是成绩,问题常常被隐瞒。而领导喜欢且习惯于看一些综合性报表,对于基层的问题掌握得不够。等到领导知道时,问题往往已非常严重,企业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部门之间若想共享信息,更是难上加难,部门的数据往往以各种理由锁进抽屉里,大大削弱了部门之间的监督能力,极易形成管理的黑洞。基于网络和数据库系统的ERP,实现了数据的集中与共享,为信息透明化打下了坚实基础。企业应用ERP后,信息成为企业的共同财富。领导能够掌握各个层面的信息,各部门、岗位宛如在领导眼皮底下干活,投机取巧者失去了舞台,中层管理者与员工不敢有丝毫懈怠。敏感业务与数据被置于阳光之下,从而实现了企业内部的相互监督和相互促进。企业管理通过ERP建立了一种有效的互相监督与互相促进机制,推动企业走向健康之路。
4.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一体化。传统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不能同步,特别是信息流往往滞后于物流与资金流。较为典型的是财务信息滞后于业务信息,从而削弱了财务对业务的监控能力。企业应用ERP后,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大大提高了企业计划与监控能力,特别是事中监控能力。而ERP实现了生产、物流、财务、人力资源等系统一体化集成,大大提高了各部门之间的协同能力,实现了对企业供应链的有效管理。
5.决策由经验型向科学化转变。应用ERP之前,领导决策更多的是经验型决策,常常依据于一些以定性为主的分析报告。应用ERP后,由于企业的信息全面而细致,因此领导决策更多的是基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提高了科学决策水平。
6.企业管理模式由单一企业竞争模式转向供应链竞争模式。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目标,由传统环境下的利润最大化向企业价值最大化转变,管理更加重视核心企业的相关者的利益协调,由原来的保证企业利润最大化、重视企业内部资源的利用与优化,转向重视整个企业内外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保证整个企业供应链的价值链增值。企业的管理思想,由企业内部的目标利润管理,转向企业价值链的目标管理。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与组织管理活动,都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与价值链增值展开。
二、业务流程的变革
业务流程的变革业务流程主要是以企业组织的价值链形成过程为逻辑,围绕价值创造活动展开的既分离又相互关联的行为过程。ERP在企业的应用本身就是一场业务流程的变革,因为应用ERP后,以手工为主的业务流程被ERP中新的业务流程所取代。在应用ERP之前,人的因素对业务流程影响较大,带有一定的随意性,通过ERP处理业务时,流程必须按照ERP的管理逻辑进行,克服了手工管理随意性强、计划性差等无法克服的困难,彻底改变了原经验型流程管理模式。在应用ERP之前,业务与财务常常是互相独立的,在业务系统完成销售发票的处理后,还要在财务系统再录入一次,具有逻辑关系的业务与财务数据被分割在不同的信息孤岛上,财务与业务对不上账的事时有发生。应用ERP后,财务凭证根据系统中的业务单据生成,财务与业务数据根据管理逻辑完整地结合在一起,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得到彻底保证,加强了财务对业务的事前计划、事中监控与事后追溯能力。如果在ERP应用过程中没有对原有的业务流程进行变革,甚至将原来手工管理的业务流程简单地计算机化,ERP的综合效益远远不能发挥出来,因此,在应用ERP的同时必须对业务流程进行变革。但ERP与业务流程变革之间并非是单向的影响,而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即ERP推动业务流程变革,同时也是巩固业务流程变革的平台,而业务流程变革又会反过来提高ERP的成功率与综合效益。
三、组织结构的变革
组织结构的变革组织结构是指系统中各组织部门与管理层次的划分以及它们的联结方式。ERP的应用推动企业压缩管理层次,精简组织机构,使组织结构向扁平化、网络化转变。传统的企业大多采用层层上报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信息传递主要采用“一对多”和“单向”为主的传递方式。ERP的应用改变了信息传递方式,由“单向”的“一对多”向“双向”的“多对多”转换。各级管理人员、各部门在ERP中不再是纵向的主从关系,而是水平的对等关系或是纵横交错的对等关系。ERP中的各信息处理主体大多承担多种角色,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发出者。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严重制约信息的双向和多向传递,这就要求组织结构向扁平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企业应用ERP后,高层管理人员通过ERP能随时了解产、供、销、财务、人力资源等各个部门及相关业务流程的实时信息,拓展了视野,管理幅度加大,使中间管理层的信息上传下达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被ERP所取代,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精简中间管理层,压缩管理的层次,促使组织结构向扁平化的方向发展。由于ERP基于数据库平台,实现了数据的集中管理,减少了部门间的信息传递和信息的重复录入,而ERP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会有效提高流程处理效率,使同样的业务流程只需要较少的部门、较少的人就可以完成,为业务流程的横向集成打下了基础。因此,ERP的应用促使企业对原有的组织机构进行合并与调整,减少员工的数量,使组织机构更加精简。 ERP的应用为企业向“网络组织”方向发展创造了条件。网络组织是新型的组织形式,只保留精干的机构,而将原有的一些基本职能,如市场营销、生产、研发等部分包出去,交给不同的专门公司去打理,依靠长期分包合同和ERP等信息系统同有关各方建立紧密联系。网络组织的主要优点是,可集中力量从事自己具有核心竞争力或竞争优势的专业化活动,减少行政开支,极大地增强企业的敏捷性和应变能力。
四、企业文化的变革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形成的确定其行为方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发展中,逐步形成和构建起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种经济和文化相结合的产物。ERP在应用过程中,围绕着信息、流程、系统创造出一种更有组织纪律性的工作氛围,营造一种与ERP的管理思想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1.强化全局观念与责任心。ERP实现了企业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的整合,要求每一个岗位上的员工都应按照系统的要求提供准确的信息,并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负责,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ERP的运行要求员工具有很强的全局观念和责任心,即自己的工作与别人的工作乃至整个ERP的运行息息相关,任何工作上的延误或出错都会直接影响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营。
2.团队与协作精神。由于强调分工,传统环境下的企业各部门总是过于关注本部门的利益,而缺少对企业整体利益的重视。大多数员工都处于被动完成上级指派任务的地位,个人的业绩考核带有领导的主观色彩,上级依个人的喜好决定下属的升迁。这样,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很容易形成人为的亲疏,不是凭知识、能力、业绩,而是凭关系,企业文化带有浓厚的等级色彩,上下级之间交流困难,因此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团队精神。ERP所建立起来的管理系统,淡化了传统的企业边界和等级金字塔结构,不管你是什么等级,都是ERP的用户,彼此之间是服务与支持的关系。在整体利益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下,强调员工的团队精神和部门之间的协作精神,这种团队与协作精神体现在ERP系统的应用过程中,因为一个业务流程往往涉及到多个部门的许多员工,这些员工组成了一个团队,共同完成相关业务流程的处理。
3.数据文化。数据在ERP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ERP不同于手工系统,它按照程序中设定的管理逻辑对各种信息进行处理,不准确的数据给企业带来的将是灾难性的后果。因此,提倡数据文化,尊重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对于ERP来说意义重大。数据文化还体现在鼓励员工引用数字去说明自己的成就和所发现的问题,学会分析和挖掘数据中蕴藏的规律,从而科学地指导生产经营。